? 當親情陷入兩難的境地,該如何選擇,《唐山大地震》盡顯溫情
翹首企盼女歸來——影片《唐山大地震》是由馮小剛執(zhí)導,改編自小說《余震》。講述了一個母親在地震中只能救活兒女中的一人,在選擇救了兒子后,三十二年日夜惦念著女兒的故事。

該影片在國產影片中創(chuàng)下了票房新高,馮小剛本人也被人們稱為"悲喜巨匠""國民導演",該片榮獲2013年10月第十五屆臺灣電影金馬獎、最佳美術指導獎,2013年9屆獲第二十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,最佳美術獎。
馮小剛的影片中都會有許多形象特征鮮明的人物,如《老炮兒》中的六爺、《集結號》中的性格迥異的戰(zhàn)士們等等,而《唐山大地震》的人物塑造也擁有各自的人物形象。

三十二年獨守舊處,母親元妮的形象所代表的是地震中廣大母親的形象,她在生活中所體現的思想也十分具有時代特征。
"就剩一個了,登,給弟弟吃"、"達都吃了,我也要吃"
"媽明個給你買"、"你騙人""媽不騙你"
上述對白是倆姐弟第一次讓母親作抉擇時,母親選擇了弟弟,這便已經體現了那時的時代特征,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依舊是存在于人們的思想中的。

同樣為下面即將發(fā)生的生死抉擇作了暗示和鋪墊。但這位母親對于自己的孩子卻是一樣心疼的,在自己的兒女同時被埋在石板下時,在她只能兩選一時,她哀求著救援人員:"都救啊,求求你們啊!"這是元妮作為一個母親發(fā)自內心的哀聲。
但在關鍵時刻,她哭著選擇了弟弟。
"登啊,媽對不起你啊。"
抱著方登時,她的痛苦、內疚、悲傷埋天著地地襲來,這時就已經注定了她以后的日子必定會守著心中的那片廢墟生活,無法逃離。

之后的日子中,她的全世界便只剩下她的兒子,在奶奶把方達帶走時,正如她姑姑所說:"這是要了她的命啊!"
方達回來時的一聲"媽",元妮的一聲"方達",喊得撕心裂肺,表現出來的是一個母親最真的愛,最內心的聲音。
她在那之后的每年給丈夫和女兒燒紙時,總是遍又一遍他向他們說著家中的住處,害怕他們找不到回家的路。
正如長大后的方達所說,"老太太的心早已碎成渣了,"我媽最愛說的話就是沒了,才知道是真的沒了,"從丈夫女兒都不在的那一刻,一切都依然改變,家不成家,心也已經破碎不堪。

三十二年后,當她的女兒真的再次回來時,她的手抖的包不了餃子,面對女兒,她先道歉并直接跪了下來,這一跪,將她內心的愧疚真真切切地表達了出來。
"我成天惦著你倆,我惦了你倆32年,"幸好...幸好...你還在。

在墓地,方登看到自己的"遺物"時,體會到了媽媽的愛與不易,向元妮道歉,兩人再次相擁,體現出血濃于水的親情,一個母親的三十二年獨守也終于可以畫上句號。
三十二年結的心結,方登是影片中的另一個主要人物,她從小就嘗試過被至親遺棄的痛苦,眼中的落寞讓小小年紀的她顯得如此無助、弱小。

奇跡生還后的方登面對新的父母,新的環(huán)境拒絕進行交流,卻先報名時,否認了新名字"王帆"說自己叫"王登",她雖記不清,可有些東西她卻無法忘記,慢慢他,她長大了,開始夢見那些熟悉的場景,卻是一次又一次地哭醒,她內心還是害怕的。
劫后的僥幸還使她對生命有了新的定義,所以她才會拒絕做人流,選擇放棄學業(yè)生下孩子,獨自撫養(yǎng)。
這也讓她感受到了成為一個母親的不易,也更能直接體會到當初母親的心情。

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過程中,她親眼目睹了一個母親由于種種原因不得不鋸掉女兒的
腿的過程,這位母親說:"孩子長大嘍恨我,讓她恨吧!"
在事實發(fā)生后的肝腸寸斷,現實與歷史重合,方登似乎體現到了母親的感受與痛苦,在重返家中,看到母親為她準備的西紅柿,并告訴她:"媽沒騙你。"

她的心已經開始原諒這個三十二年日夜思念丈夫、女兒的女人了,這種感情更是在去往墓地后完全迸發(fā)出來,"從小學到高中,媽每年都買兩份書,一份我的,一份你的。"
她泣不成聲,只是一次次地向母親道歉,說著"對不起,對不起,"她終于體會到了母親的不易與心中的哀痛。

不是生父,更似以生父,方登的養(yǎng)父對待方登付出了十二分的真心,小小的方登抵觸外界他便用耐心去對待這個小姑娘,在她頭疼時為她揉腦袋,壓力大時想著帶她出門散心,不怕路途遙遠去看望方登,尊重方登的想法,在方登離開后,憤怒地找上她的男友。

不得不說,他是個盡職的好爸爸,妻子死了,女兒也在懷孕后離開了,幾年來,他都是獨自生活過日子的。
所以在方登重新回來時,他才會拍著沙發(fā)大聲說:"你去哪兒了,我天天擔心你這么年!"
卻在女兒述說心中想法時心疼地抱著方登,體現了一個父親的愛,不是把她放在身邊,而是鼓勵她去唐山尋找親人。

他說"親人畢竟是親人啊!"他對女兒的自豪更是體現在那個年夜飯時的電話上,將他內心的喜悅體現得淋漓盡致,他其實一直等待的,便是女兒歸來啊!
馮小剛在佛山大地震中所體現的都是最普通的形象,給觀眾營造的氣氛也符合大眾所需,地震場面充滿死亡與生死離別,給觀眾帶來了心靈上的震撼。

而這位母親的艱難抉擇也總會想惹人掉眼淚。同時又向人們反映了人性,面對困難時的眾人心一致,不怕困難,知恩圖報的品質。
而三十二年后母女重新相認,更是增強了影片的感染力,成功塑造了人物的形象特征。。。
來自【網友】的網友評論
2018-03-05 18:56:31